时间:2020-06-04 17:27来源:作者:点击:
孩子只有具备了规则意识,才能提高自控水平。家长可以现在生活常规方面着手,制定规则如按时起床、睡觉,不挑食等。家长要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孩子就会逐步约束自己。除了生活常规,爸爸妈妈还可以给孩子订立一些规矩并坚决执行。如带孩子逛商场前,给孩子明确说不能乱买东西。尽管如此,孩子可能还会乱要,这时家长就要果断拒绝。孩子经过一次次失败的体验,自然不会胡乱要了。
游戏中常常蕴含着规则,孩子通过这种有趣的形式,更容易形成自控能力。如妈妈可以和孩子玩“木头人”的游戏,孩子通过扮演“木头人”,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进而产生自我控制的意识。
爸爸妈妈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现好的话,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如带孩子外出,遇到堵车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小游戏消磨时光,避免把焦躁情绪传染给孩子,让等待的过程变得有趣。想对孩子发火的时候,深呼吸并说:“我要冷静,不能发火。”这些言行都会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你发现孩子道德品质方面是否发生了偏差?好的行为习惯是否有待于进一步养成?也只有与孩子经常性的沟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孩子从心底里感觉幸福,促成好的习惯的养成。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首先,爸爸妈妈要有耐心,注意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内心世界,与孩子之间建起了绝对的信任,以便于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效地增强了父母的教育影响,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要给予耐心的说服教育,切忌一味地训斥、压制。再有,对于孩子表现良好的自控行为,要给与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顽强的毅力是一个人良好自制力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自控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比如,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参加“户外拓展训练”等活动,训练孩子坚强的意志。平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而要理智的去爱孩子。
心理研究学家对冲动型和克制型这两类”孩子”的大脑进行扫描,发现大脑中与自制力相关的活动大都集中于前额叶的右侧。如果前额叶的右侧收到抑制或者发育未成熟,就会导致孩子自制力低下,前额叶是人类大脑成熟最晚的区域,即便到了二十几岁,它仍然在成长变化。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十几岁的青少年自律性比较差,并且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更倾向于寻求刺激。此外,心率变化值天生就很大的人抵制诱惑的能力会更强,这进一步证明了有些人在抵制诱惑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最后,性别因素也不可忽视。一般来说.男性克制冲动的能力要逊于女性,但女性克制冲动的能力会随生理周期变化而变化。
如今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通常能独享父母的宠爱,不太有需要忍耐的时候。此外,在常见的隔代抚养中,老人对他们的需要有求必应,甚至有求速应,那么孩子可能就不会养成”克制冲动”的观念,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所见即所得”,甚至“所想即所得”。孩子习惯于遵从家长、老师的想法,很少做出独立的决定。如果自行抵御诱惑,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茫然失措,听任本能做出决定。
进一步研究表明,那些家境较好、智力水平较高的孩子,其冲动性会略低于平均水平。显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不同会造成教养环境的差异。除此之外,聪明的孩子更有可能会使用某些技巧,有意分散对眼前“诱惑”的注意力以摒弃干扰,因而也就更能应对“延迟满足”。
低龄的孩子还不能判断和评价自己行为的适宜度,这时,家长就要制定一些必要的“家规”了。起初,孩子可能只是粗略地懂得“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即使不理解为什么,但是习惯成自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规”也应赋予更多的道德意义,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要注意,规矩不能太多,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契约教育”。家长跟孩子定好规章制度,比如玩游戏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规矩一旦定下来就不许变动,孩子和家长都要遵守。当孩子行为不合规矩的时候,家长就要跟他讲道理,告诉他,他越界了。
自制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孩子缺乏自制力的时候,如:打坏东西、提一些过分要求等,父母应当宽容一些,粗暴行为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抗情绪。父母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当孩子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时,自制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家长的奖励可能是孩子坚持的动力。精神上,家长可以多赞赏孩子,“你真的长大了,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物质上,家长要注意奖励不要过于频繁,不能说“你今天要是能学习一个小时我就给你买件新衣服!”这样会使孩子的自制力带有表演性质,不利于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