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4 12:56来源:作者:点击:
你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太听话”?有的时候,有的事情,到底是亲人间的大爱无声,还是与孩子的鱼死网破?父母的爱与付出一定是对孩子好吗?
“我生你养你你必须听我的”
生活中常常听到这些话:
“妈现在活着就是为了你,不然还有什么意思?”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跟你爸离婚了。”
“你是咱家唯一的指望,我和你爸就靠你了……”
这些父母们,把孩子视作自己人生的全部价值所在。
要孩子平安健康,要孩子活在自己的庇护之下,事无巨细地规划好了孩子的人生,并且期望得到孩子们的绝对服从。
他们不像是在养育一个独立的人,而像是在制作一个“听话、优秀”的“机器”。
最新一季的《奇葩大会》上,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和男友恋爱半年多,没告诉妈妈,因此妈妈极力反对他们在一起。
她无法接受女儿的恋情未经自己“审核”,软硬兼施,最终让女儿和男友分手。
但自此以后,女儿也再没回过家。
她离开了母亲,为自己争取到了独立。
武志红却觉得她独立得很惨烈,他说“听话”这个词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一生下来,父母就帮孩子决定了长大后做些什么,却从没问过孩子,他想要做什么。”
很多时候,父母在完全没意识到的情况下,亲手把家变成了一个“伤人”的地方,让孩子只想逃避。
很多父母常常用“父母在,不远游”,来把孩子“绑在身边”。
但忽视了后半句:“游必有方”。
“一个人在有了明确目标时,可以外出打拼,但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不要让他们担心。”
真正的孝道和爱,从来不要求任何人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哪怕是父母子女。
“我很爱你,但我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不是自私,而是更纯粹且有尊严的爱。
纪伯伦有一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再亲密的两个人,终究还是“两个人”。
这世上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离别
黄磊在《小别离》的发布会上提到:
“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别离和团聚,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让孩子远行。
这世界上最普通的东西就是:父母的爱,儿女的情。
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而不要去做自私的父母。
爱过了头,就是自私的爱。那种爱比恨还要伤害。”
台湾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讲述了一位单亲妈妈,把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了一只可以控制孩子人生的遥控器。
于是每一次儿子做的事情不合她心意,她就按下遥控器,让时间倒流,让儿子“修正错误”。
衣食起居、考试成绩,甚至恋爱,稍有不满就全部重来。
儿子忍无可忍选择自杀,却发现母亲只要把时间倒回前一天,他就连“死都不能死”。
这样扭曲的母子关系,的确是“比仇恨还要可怕。”
究其根本,是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不是一个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物品”,自己不是他们的“支配者”,只是在他们还无法独立对抗世界时,陪他们走一段路。
父母子女之间,分离和放手才是永远的主题:
出生那一刻,孩子离开母体;上学后,是每天暂时的分离;上大学,是更长久的离别;
再后来,工作、组建自己的家庭、拥有自己的孩子……彻底离开爸爸妈妈,离开家。
无论多么不舍,多么难以忍受,这些分离都无法抗拒,谁都不想养出一个“巨婴”,离别是人生的必修课。
因为父母无法陪伴孩子一生,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
并且,分离不代表不爱,“母爱最高级的形式之一就是给予孩子自由。”
《无问西东》里,出身名门的沈光耀,成绩优异,能力出众。
原本,他可以凭借家族庇佑,一生衣食无忧;但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他奔赴西南联大。
母亲只是在听闻他想参军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
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
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命就没了啊。”
沈光耀最后仍然选择了弃笔从戎,为理想献出生命。
母亲面对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孩子,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只是尽全力去挽留、规劝。
或许只是为了那一句“想要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做父母可以自私一点
有时,看着一些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总忍不住感叹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是很多时候,这些爱会变成孩子的负担,也会让父母失去自我。
《我家那小子》里的朱雨辰妈妈,自言:“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
她的爱让人“震惊”:每天早上四点起床,为儿子炖梨汁,一坚持就是十年;
儿子出门拍戏,无论到哪儿都跟着,用小电磁炉给他做饭;
插手儿子每段恋爱,对未来儿媳的要求是“贤妻良母”……
她的全部时间都围着“儿子”打转,好像这是她人生唯一的意义。
可悲的是,她努力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却让绝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
朱雨辰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孤独、渴望陪伴,都是她做不到的事情。
不懂得放手,最后造成了两个人的“不完美”。
电影《塔利》,讲述了一位拥有三个孩子的母亲的日常琐碎。
女主角年轻时候美丽、智慧、充满自信。
成为母亲之后,每日给婴儿喂奶,送孩子上学,操心着家庭的一切,生活似乎慢慢褪去了光彩。
她坚持一定要母乳喂养,坚持一定要自己照顾孩子绝对不请保姆……力求让自己要成为合格、完美的母亲。
她得到的,是日渐走形的身材,一点点流失的自信,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的惶惑无人可诉,但生活依旧步步紧逼。
连她自己都觉得“我年轻时候学的知识在生完三个孩子后都白费了。”
这种糟糕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夜间保姆塔利到来:她可以完美地处理家务,照顾孩子;她告诉女主结了婚的女人也可以去酒吧狂欢……
事实上,“塔利”并不存在,她只是女主自己幻想出来的一个存在。
她太渴望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了。
传统观念里,“父母”两个字太重了。
重到人们常常忘记了,在父母身份以外,他们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黑龙江的一对老夫妻,花光积蓄买了两套破旧小楼,并把破屋改造成“豪宅”,每月2万元的退休金也都用来享受生活。
他们明确表示,不会把积蓄留给儿女。
《请回答1988》里,东龙妈妈有一段独白:
我的人生,一直被人叫东龙妈妈、大龙妈妈,我不高兴这样,我的名字叫赵秀香。
比起剧中其他三位“全职主妇”母亲,这位“赵女士”对孩子的照顾确实不多。
因为她有自己工作,她不能无时无刻的陪在孩子身边。
但她的孩子却骄傲地告诉小伙伴们:“我的妈妈和你们的不一样,她有自己的工作。”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有时,适度的“自私”,既是对孩子放手,也是对自我的成全。
槽值的一位读者说,她的妈妈也曾很“帅气”地告诉她:
“你要知道,我虽然生了你,但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我赚的钱是我的,用它养你是我乐意,不代表那就是你的。
事实上你一无所有,你想要什么你也得凭你自己本事去赚。”
孩子如箭,父母如弓。
弓用尽力气绷紧,拉开,最终也只是为了箭能够飞得更远。
可是箭的勇往直前,不仅需要弓的蓄力,还需要离弦那一刻的放手。
爱从来不仅仅是付出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