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4 17:29来源:作者:点击:
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敏感期,有些父母觉得2岁之间的早教非常关键,有的认为4岁左右进行音乐培养非常重要,还有的认为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习惯养成非常关键,虽然这些都有道理,但不少父母忽略了儿童心理成长的敏感期。
一般来说,在18-24个月大的时候,婴儿至少已经发展出对他们自己身体特征和能力觉知,而且开始表现出感受另一个情绪的反应。
比如,在2岁时,儿童有时会去安慰或关心别人,还开始在假装游戏及愚弄别人时使用欺骗。
3-6岁时,儿童则渴望独立父母去做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拿碗筷或决定玩什么玩具,但如果付出努力失败,他们会感到内疚。
6-12岁时,儿童处于勤奋对自卑的阶段,他们更加寻求独立,也面临着来自老师、朋友和家庭的多重复杂关系,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一个5岁的儿童描述自己时,可能会说“我很擅长画画,我跑得很快”。
但一个11岁的孩子可以会说“我是一个热心、友好的人”。
此时,儿童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
以前儿童描述自己主要是外部特征,如跑步和画画;而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则进入到内部特征,对自己的评价是整体性、抽象性的。
而且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发现他们可能擅长某些事情而不擅长另一些事情。比如,知道自己数学很好,但语文不好。
父母此时必须高度重视儿童的心理变化,尤其不能用不客观的比较伤害儿童自尊,因为他们还无法客观、准确评价自身能力。
比如,考试成绩常常被父母当成评价孩子学习成效和认真态度的标准,如果孩子不能正确认识,也以学习成绩评价自己的能力,就可能片面认为自己不擅长某科目的学习,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因而,父母要依据儿童这一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进行引导。
如果孩子考试时取得优异成绩,就要给予表扬孩子,对于擅长的学科要让他认识到自己能力强,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从而建立自信;
对于不擅长的学科,则要让他认识到只要努力就会有提高,就会取得好成绩,但也要逐题分析做错道的原因。
相反,如果孩子在考试时取得较差成绩,不能过分责备儿童,对于擅长的学科则要与他共同分析,查找原因,研究对策,让他认识到一次的失败并非自己在这方面能力不足;
对于不擅长的学科,不要让孩子在意成绩,更不要说出类似“你怎么这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的话,而要注意试卷中的错误,逐道题分析解决,让孩子体会到只要努力学习,即使错误的题也能做对,避免孩子产生用成绩评价自己能力的片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