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教导,还是照顾孩子的

时间:2020-06-04 17:27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家长在面对孩子问题行为的时候,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孩子太小还不懂事,所以要教导,要惩罚;另一种则是认为孩子伤心了,所以要照顾孩子的心情。那么你属于哪一种呢?

目前大部分的妈妈都在按照第一种观点去做,即试图通过教导、惩罚的方式改掉孩子身上的问题行为。如果这种方法真的让孩子的问题行为得到了改善,那么继续下去也无妨。即如果教导、惩罚真的改变了孩子的行为,安抚了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觉得要去做对的行为,那么继续下去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这种方式并不见效,或是孩子虽然听话却仍然能够感觉到反抗,那么是时候改变一下方式了。当教导和惩罚无法阻止孩子的问题行为时,那就要照顾一下孩子的心情了。

如果你还是觉得要严厉地教训孩子才管用,那不妨多想一想:我们对孩子说过多少次要做好事,又到底对孩子说过几千遍、几万遍不要做坏事?没有一个孩子不知道不应该骂小朋友、打小朋友,也没有一个孩子不知道不应该欺负弟弟妹妹,不应该对妈妈说谎。正因为妈妈教导得很努力,所以孩子们很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也请您记住这样做并不见效,因为孩子心里的痛已经积累到足以让他们明知故犯,而且孩子对于这样做的自己也会感到失望和挫败。

从现在开始放弃教训孩子的念头。如果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作为妈妈却不知如何是好,那么请先冷静一下。希望您在整理好心情后,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激发孩子的潜力。去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再配合这些找到走进孩子内心的方法。

一给弟弟喂奶,5岁的真浩就会去夺弟弟的奶瓶。把弟弟放在婴儿车里,真浩也会过去推弟弟的头、抢弟弟的玩具,唯独看电视吃零食的时候会好一些。所以妈妈总是趁着这个时候去照顾弟弟,并且觉得这段时间不去照看真浩也是可以的。虽然看电视的时间渐渐变得有些长,但其他孩子也是这样过来的,所以并不觉得有什么大问题。可是,真浩逐渐对看电视失去了兴趣,所以妈妈照看弟弟的时候又开始跑过来欺负弟弟。那么怎样做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呢?

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教导,还是照顾孩子的

“不能这样。你要照顾弟弟。你是哥哥所以要让着弟弟。妈妈都说过几次了?再这样我可要训斥你了。”像这样的话根本没有效果,不如换个方式。如果想要用心理学的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孩子在做这些行为时的心理活动。一旦明白了孩子在想些什么,那么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下面让我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来感受一下。

妈妈抱着弟弟,看到妈妈对弟弟笑很伤心、很嫉妒也很生气。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对我漠不关心。好好吃饭的时候妈妈也不会夸奖我。而弟弟吃奶的时候,妈妈却一直夸他。

现在电视也没有意思了,零食也吃完了,所以我要跑到妈妈身边。夺弟弟奶瓶、欺负弟弟的时候妈妈就会看我了,耍赖的时候妈妈就会听我说话了。除了这样做,没有别的方式能够重新获得妈妈的爱和关心,所以这是最好的方法。以前我也尝试过要乖乖地听话,但根本没用。因为我变乖的时候,妈妈反而更加不关心我了。

所以只要我们能给孩子想要的爱与关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不要去过多关注,因为这样做反而会让问题行为越来越严重。相信没有父母希望这样。而如果你希望孩子多做对的行为,那就要在孩子做正确的行为时多关注他。只要我们能做到这些,孩子就能够茁壮地成长。但我们往往将孩子对的行为视为理所当然,所以要学会去表扬孩子好的行为。反过来如果孩子觉得只有通过做坏事才能得到关心,那么他们就会更加频繁地去做坏事。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而能够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只有妈妈。

试试微笑着对孩子说“我们××吃饭的时候真乖。能一个人做游戏真厉害。画得真好”。孩子听到这样的表扬,一定会更加认真地吃饭,更加集中注意力地去做游戏,不再去理会弟弟。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命令孩子去做什么,而是要在孩子行动时给予表扬。

下一个方法就是告诉孩子“妈妈的心里始终有你”。对于认为妈妈被弟弟妹妹夺走了的孩子,其实只要让他们知道妈妈的心里还有他们就足够了。我记得有一个关于小浣熊切斯特不愿去上学的故事,也是一个妈妈鼓励孩子去接触社会的故事。故事中被妈妈亲过的手就叫亲亲手,因为亲亲手的存在,小浣熊害怕的心才得以镇定下来。

主要讲述了小浣熊看到妈妈也给弟弟亲亲手后感到背叛与伤心的故事。但切斯特的妈妈告诉他亲亲手是特别的,并将亲亲手放到了口袋里。从此小浣熊明白了妈妈的爱并不会因为弟弟的到来而一分为二。

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方法,却安抚了孩子受伤的心。如果每个妈妈都能够这样做,那么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减少许多。当然正确的、对的、好的行为也会随之增多。这就是心理接近法。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好妈妈网—如何做一个好妈妈|胎教早教育儿知识大全

备案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