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4 12:56来源:作者:点击:
沟通是人与人之前交往的一种方式。父母与孩子之间更需要同构。但沟通的方式有对有错。那么父母与孩子错误的沟通方式有哪些?
一、批评子女
有位高中生自己搭公交到补习班补习,不小心在公交上睡着了,老师打电话到家中查问。
等孩子回家时妈妈便兴师问罪,“那么短的距离你也睡得着?我早告诉你晚上不要一直上网,这么晚睡...”
虽然妈妈说的有道理,但得到的却只有孩子的不满。
本来孩子在这个时候应该自省,但是因为被骂他开始迁怒,只觉得很生气,最后的结果就是骂了孩子也没有改善,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
这个时候,建议家长换个角度想问题,改用讨论的方式来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协助,鼓励孩子动动脑来解决补习能不能准时抵达的问题。
否则下次发生若同样的情形,孩子很有可能被情绪带着走或者干脆就不去补习了。
二、批评孩子的朋友
同侪是青少年时期很重要的发展议题,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生活重心从父母关系转变为同侪互动。
父母一旦知道子女的朋友品性问题特别多的时候,都会希望子女能够与之保持距离,不要往来。
如果父母直接告诉孩子,“你千万不要跟XX交往哦,他会把你带坏”或者“都是XX人害得你功课退步这么多。”这个时候孩子并不会认为你是在关心他,只会认为你是在攻击他的朋友。
基于正义感和面子问题,当下他一定会为了保护朋友而对抗父母,觉得大人就只会看表面,不懂得朋友的好,也会认为父母小看了自己,没有被信任自己有判断事情的能力。
这个时候,如何与孩子沟通是家长们最大的挑战。
单纯的好心提醒不代表孩子能听进去。
如果你想把人生的经验与智慧送给孩子,不妨换个角度和子女讨论。
当然,这样的讨论即使完成了,仍然要持续注意子女们后续的行为表现,并且适时地关心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做到防范于未然。
三、纠正生活琐事
大多数父母都不太欣赏青春期孩子说话的方式跟生活态度,他们常常有口头禅或者不屑一顾的态度。
但当父母一纠正“你这什么态度!”彼此的沟通关系就结束了,或是陷入双方各说有理的僵持气氛当中。
如果孩子偶尔脱口而出脏话或骂人的话语,很有可能是同侪间流行的语汇或自己觉得很酷。
父母如果觉得听起来刺耳,不妨用经验和智慧先让自己冷静以对,不要直接把孩子说的话当成是对自己的攻击,然后找寻一个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讨论说脏话以及骂人话语给人的感觉。
如果孩子嘴硬仍然认为很酷,请千万不要再继续跟他辩论下去。这时只需心平气和地提醒他,这个家是大家共有的,希望他可以尊重其他人的感受。
四、喜欢做结论
常常听到很多孩子抱怨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都老爱提“当年勇”。
当父母提供经验分享的时候,最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产生心得,而不是直接地将结论告诉他。
当然,这需要过程和时间。
如果父母只是单纯地分享,而不是一直挂在嘴边,倚老卖老,加以比较,子女通常都是会参考的。
如果一定要子女遵循或是拿来比较、要求,子女常常会问:“为什么你就是对的?”反而不会去思考其中的益处,而且会影响他听进去的意愿。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只要结论是妈妈说的,为了证明自己能做主、也会有其他的好主意,绝不会想要照着家长的意思走。
因为,孩子想要告诉家长,“我跟你不一样,我已经长大了,不需要总是靠着你。”
所以,父母也需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承认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太一样的,否则非常有可能会无法适应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改变。
五、不信任子女
越信任孩子,孩子越会让你信任。他们很喜欢挂在嘴边说,“有很多事你根本就不知道,根本就不懂。”父母就会开始担心,孩子在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请记得,人与人的相处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如果没了信任,就会充满猜疑和保留。因此,对孩子所说的话,请你务必要以信任为前提。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家长就不能去查证,或者再次确认孩子的言行是否一致,只是方法需要更有技巧。
例如:
当发现孩子的最近得行为比较浮动的时候,可以试着关心他“都还好吗?”同时借由生活当中自由情境进行讨论,“你最近有玩过很红的游戏叫吃鸡吗,你都在哪玩呢?队友都怎么找的?”
或是在一起看电视剧情的时候,可以借机提出,“怎么主角交了这个朋友之后个性就变了这么多呀?怎么样才不会受到他的影响呢?”
从孩子愿意讨论的话题着手,自然地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跟现况。
六、偷看子女隐私
为了了解子女,有的家长会偷看子女的日记,这种事情在我们小时候就发生过了。
我以前还会特地拿一根头发夹在日记里面呢,如果发现头发掉了就知道又被查了,以后这本日记的内容应该写一些可以公开的内容了。
现在则因为科技的发达,家长开始会偷看孩子的手机,有些家长还挺自豪地说自己会破解孩子的密码了。又或者是跟着孩子出门的行踪,看了又担心,担心就忍不住去问,问了就穿帮,亲子关系因此破裂。
所以常有家长跟我说,“心理师,你不要跟孩子说我看了他的讯息,但是他好像认识了一个大了他十岁的男人,你可不可以帮我问问他,叫他不要跟他见面?”
七、过度的涉入
不知道家长朋友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给孩子的爱也有可能是一种负担呢?
我自己曾经在外地念书,有一次生病要看医生,我爸爸立刻就说要搭飞机过来看我,我当下跟他说,“不用啊,因为我这样压力很大哎...”我爸回答说,“自己爸爸有什么压力啊?”
我当下才惊觉我们亲子双方想法、感受上的差距。
有些在校任职的父母,刻意安排孩子在相同的学校上课。
有一些父母会担心给孩子的空间不够,刻意没有把孩子安排在自己的班级,而是请其他同事帮忙。只是每天都跟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回家。
中午的时候还会逛到孩子的班上,顺便帮他带一份便当。
考试成绩还没公布,家长就会第一个知道了。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请问各位家长,孩子会不会有压力呢?
现在也常常看到有许多父母有过度代劳的情况,出门叨念,“哎呀,你衣服多穿一点啊,动作快一点啊...”水果、饮料也送到房间给孩子,孩子们面对这样的方式,到底会有比较多的感谢,还是觉得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