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面对恐惧时,该如何巧妙化解?

时间:2020-06-04 12:56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当孩子的恐惧发生时,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害怕是孩子求教的信号吗?小时候你有没有对某个事物特别恐惧,甚至做噩梦?

韩雪曾在《跟着贝尔去冒险》里提到她对青蛙的恐惧,是因为小时候在弄堂里被小伙伴用青蛙吓唬,即便时隔几十年,她对青蛙的阴影仍旧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朋友极度怕蟑螂,即便知道蟑螂没有能力伤害自己,但每次见到蟑螂,她都会害怕到发抖、大喊大叫、甚至难以抑制地大哭,这种对蟑螂的恐惧,对她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她对于蟑螂的恐惧,源于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候她跟邻居的小伙伴在屋里玩,一只蟑螂飞到她身上,小伙伴非但没有搬她赶走,反而恶作剧地把蟑螂塞进她的衣服里。她吓得全身抖动,疯狂大喊大叫,后来还是一个大人帮她把蟑螂抓出来。

她回家之后一直哭,她妈妈知道原因后,不仅没有安慰她,反而觉得她小题大做,试图终止她的哭泣。就这样,从那以后她对蟑螂的过度恐惧,一直从童年延续到成年,成为她内心难以越过的障碍。

其实,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绪,儿童对黑暗、凶猛动物、形态丑陋的昆虫、死亡、雷电的恐惧,都是非常正常的。但父母不能因此忽视甚至漠视孩子的恐惧情绪,当正常的恐惧发展成过度恐惧,这将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一辈子都会产生抹不去的心理阴影。

幼小的孩子最大的依靠就是父母,当孩子面对恐惧时你都是怎么处理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逃避型

不让孩子接触他害怕的东西,对其避而远之,闭口不谈。

影响:孩子一直无法正确认识恐惧背后的具体原因,遇到类似的事情习惯性用逃避思维来面对,最后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忽视型

“没什么好怕的”,觉得事情无关痛痒,轻描淡写的回应孩子的恐惧反应。

影响:孩子与父母难以建立亲子信任,在父母这找不到认同感,以后遇到其他心理问题或者敏感期的情绪问题,也不会找父母进行沟通。

●嘲讽型

“怎么这么胆小”、“连这都怕”,不仅忽视孩子的恐惧,甚至否定他的恐惧情绪。

影响:不尊重孩子的恐惧情绪,也容易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变得自卑、怯弱,甚至丧失战胜困难的勇气。

当孩子面对恐惧时,该如何巧妙化解?

有时候,孩子面对的恐惧来源不止是自然界的事物,最大的恐惧往往是人,“害怕父母的责骂”、“害怕被大龄班同学欺负”、“害怕陌生人”...那么,当孩子的恐惧发生时,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建议父母从这几点出发:

1.接纳孩子的恐惧情绪

当孩子因害怕、恐惧而情绪激动甚至哭泣时,父母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允许他宣泄。如果孩子哭泣,先让他哭一会儿,给予拥抱或爱抚,看着他们的眼睛共情,“妈妈知道你害怕,对吗?”、“妈妈在”,孩子在得到安抚后,就会愿意敞开心扉,说出恐惧的原因。

2.用语言和孩子建立有效沟通

用言语疏导和描述孩子的情绪和恐惧的事物,用温和的语气询问孩子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孩子没有回答,家长可以试探性询问,是不是虫子跑到身上所以害怕?是不是虫子长得很丑所以害怕,帮助孩子寻找到恐惧的原因所在。

3. 教孩子换个方式认识恐惧的事物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美好的,可以尝试教孩子换个角度看待他恐惧的事物,比如孩子害怕会说话的扫地机,可以带孩子一起认识他,“你看扫地机有两个眼睛,有大大的嘴巴,是不是很像个可爱的小朋友”,孩子在重新认识恐惧的事物后,可能会逐渐放下心里的防线,不至于对其产生过激的反应。

4.循序渐进解除孩子的恐惧

拿学游泳为例,如果孩子怕水从而不敢下泳池。妈妈可以先牵着孩子的手站在距离水池5米远处,等到孩子没那么怕了,妈妈再慢慢牵着孩子的手靠近泳池,距离控制到1米远左右。再等一段时间后,妈妈可以尝试让孩子站在水池边上,但先不接触水。等孩子比较能接受了,再让孩子在水池边上用手或脚接触水,到最后再询问孩子的意见,让他尝试下水。

5.借助心理暗示,让孩子远离恐惧情绪

恐惧也是一种负面情绪,而心理暗示最大的特点就是潜移默化,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妈妈们不放试一试七田真5分钟暗示法,帮助孩子消除负面。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父母需要拥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清楚原因、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帮助孩子。随着孩子对自己身体素质的自信、平衡感的提高、情绪管理力的提升,克服恐惧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好妈妈网—如何做一个好妈妈|胎教早教育儿知识大全

备案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