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粘人怕生好动怎么办

时间:2020-06-04 12:56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家里有个粘人怕生好动的宝宝该怎么做呢?为什么宝宝会出现粘人怕生的表现呢?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也会面临各式各样的教养难题。

有的孩子很怕生,一与父母分离就哇哇大哭;有的孩子则是无法安静下来,无时无刻都像小火箭冲来冲去。我们请来教养专家解读“黏人、怕生”与“好动、 静不下来”孩子行为背后的潜台词,教你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不再一天到晚对孩子吼来吼去!

黏人、怕生,是成长必经历程

一般来说,孩子会出现黏人、怕生的举动,通常与成长过程息息相关。人的视力大概会从6个月开始渐渐成熟,此时宝宝对周遭的人、事、物看得越来越清楚,逐渐可以区分熟人与陌生人(除了醒来可以看到的人,其他人对孩子而言都是陌生人),可能会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孩子一看到陌生人就会钻进父母的怀抱、试图躲藏起来,这种情形差不多会持续半年左右,一直到孩子了解“陌生人没有那么可怕”才会慢慢改善。

除此之外,孩子从8个月开始会出现分离焦虑,1岁3个月是分离焦虑的高峰。宝宝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脑辨别“物体恒存”的能力还不稳定,因此在发现父母离开视力范围时,会觉得“爸爸妈妈消失了”而感到害怕不安。加上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建立自我概念,知道“自己”与“父母”是两个不同个体,一旦与父母分开,就会产生强烈的分离感。

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引发孩子黏人、怕生的行为,那就是进入新环境。新环境有可能是孩子没去过的地方,也可能是孩子不熟悉(去的次数少于3次)的地方。这些地方包括游乐场、亲子馆、儿童摄影棚以及餐厅等。当孩子对这个空间感到陌生、不熟悉,就会黏住父母不放,甚至开始哭闹。

孩子什么时候会出现黏人的举动?

黏人、怕生的孩子通常比较内向,也不大敢尝试新事物,就算家长一再鼓励、催促,仍不愿主动去做。他们通常会在碰到下面几种情境时出现黏人、怕生的举动:

情境1、遇到陌生人。

情境2、和父母分开。

情境3、进入新环境。

过度紧张、搓手,都不是正常表现

虽说黏人、怕生是小孩成长的必经历程,但孩子如果表现得太极端,父母还是要有所警觉。再内向的孩子只要与陌生人相处20分钟以上就会产生熟悉感。倘若孩子与陌生人相处超过20分钟,怕生情况仍未改善;或是出现搓手、用指甲抠手、拔头发、嘴唇发白、脉搏加速等过度紧张、焦虑的表现,最好平时多引导孩子。

面对黏人、怕生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有陌生人焦虑

多带孩子参加活动,或邀请有小朋友的亲朋好友来家中做客,增加孩子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创造愉快的互动氛围,让孩子了解“陌生人是友善的”,进而愿意主动接触陌生人。

如果孩子有分离焦虑

让孩子练习与主要照顾者分离。如果孩子比较黏妈妈,爸爸就要找机会单独带孩子出门。刚开始的分离时间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之后再慢慢拉长时间。这个训练的重点是让孩子建立物体恒存的概念,让孩子知道即使离开主要照顾者一段时间,主要照顾者也不会消失不见。

如果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

带孩子参加团体活动或到外面游玩时,最好提早10~20分钟出发,让孩子先到现场熟悉环境,孩子的情绪会比较稳定。千万不要在所有人都到场后才带孩子进入环境,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外来者”而感到害怕。到新环境时记得随身携带孩子常用的物品,比如布娃娃、小汽车等,孩子有熟悉的东西相伴,情绪波动比较不会这么大。

宝宝粘人怕生好动怎么办

爸妈注意!常见错误管教行为:

NG行为1、对孩子说“这很简单啊,去做就好了!”

父母常常会以成人的角度要求孩子“Do something”。但成人觉得没什么、很简单的事,对内向的孩子而言却是巨大的挑战。当孩子当下无法做出父母要求的行为,这种指令就会变成沉重的压力,使孩子变得更加退缩。

专家建议…

如果孩子的个性较内向、退缩,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做不到的事,特别是用这种无所谓的语气。此时应该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孩子尝试,耐心等待孩子跨出第一步。

NG行为2、让孩子频繁且长时间接触陌生人

前面说过,在教养具有“陌生人焦虑”的孩子时,可以多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作客。但在进行这种训练时必须拿捏尺度。如果让孩子太过频繁的接触陌生人,或者硬要孩子与陌生人拥抱、亲吻,反而会让孩子更害怕、退缩。

专家建议…

这种做法在心理行为治疗界称为现场洪水法,即利用现场实境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他所害怕的后果不会发生。但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现场洪水法过于强烈,反而会弄巧成拙。无论要让孩子练习与陌生人接触或是练习与主要照顾者分离,都要随时观察孩子的状况。当孩子开始出现焦虑的表现,就要马上停止。

NG行为3、送幼儿园时趁孩子不注意溜走

送孩子去保姆家、小托班、幼儿园常会见到这样的画面;父母其中一人(非主要照顾者)带着孩子和保母或老师聊天,另一人(主要照顾者)趁孩子不注意拔腿就跑。这种无预警落跑的方式常会让孩子的情绪大爆发、哭得更惨。

专家建议…

前面说过,要让孩子与主要照顾者分开需要一段时间练习。如果孩子在送托前就有分离焦虑的情形,可以按照前面的做法练习。分开时记得跟孩子说“bye bye/再见”,让孩子知道说“bye bye/再见”后会暂时见不到爸爸妈妈,但过一段时间又可以见面,如此孩子会比较安心。

好动宝宝,身体、大脑都动得快!

平常坐公交车、地铁或到餐厅吃饭,总会看到一些孩子到处爬上爬下、大声玩闹,旁边坐着的家长不是大声斥责,就是无奈的直摇头。这种好动、静不下来的孩子往往有几种典型的特质;包括活动量高、做任何事都无法持久、不听从指令,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好奇心很强…等等。他们不仅行为好动,大脑反应也特别快;当周遭事物发生细微改变,例如某人换了新发型、房间摆设变动,他们通常会马上察觉并开始探索,但只会持续一下下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3岁前静不下来 是正常现象

不少父母看到小孩整天跑来跑去、没事就动个不停,都会担心孩子得了多动症。但3岁以下好动、静不下来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小孩一出生就会伸展四肢来训练肢体力量与协调性。之后再会翻身、坐、爬、站、走的能力,会开始大量探索周遭环境,此时任何事物都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正因如此,当孩子出现无法专心、动来动去的表现,通常是当下有“其他更需要注意的目标”,并不是病态的注意力不足。

多动症孩子,连睡觉也会翻来覆去

不过,3岁以下的孩子虽然无法长时间静止不动,把注意力放在单一事物或不感兴趣的事物上,经适当引导还是可以遵守规则。如果孩子无论如何都静不下来,甚至出现反抗大人的行为,就可能是多动的征兆。

建立运动习惯,给孩子需要的刺激

教养好动宝宝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运动习惯。建议爸爸妈妈可以每天固定带孩子到公园、广场或亲子馆等公共场地,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尽情的跑、跳、翻滚。等孩子的活动量达标,自然就会安静下来。再来,平常观察孩子偏好的活动方式给予孩子需要的刺激。如果孩子喜欢爬上爬下,代表孩子需要透过改变位置获得刺激,此时可以带孩子玩滑梯或是跳床让孩子获得所需的刺激。最后,安排孩子的生活作息最好动静交替,让孩子交互进行动态和静态活动,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这样才不会让孩子不耐烦。

NG行为1、对孩子说“你给我安静下来!”

许多家长在管教好动宝宝时都会下意识说“你给我静下来!”或“安静一点!不要吵我!”但3岁以下的小小孩听不懂什么叫“安静”,孩子可能会把嘴巴闭上,却不会停止行为(例如在沙发上跳来跳去)。

建议…

管教小小孩应该下达直接且清楚的指令,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他才会改变行为。以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例子,可以跟孩子说“你在沙发上安静的坐会儿”。当孩子持续累积经验,他就会学会从不同经验中区分各种情境的“安静”代表的意思,像在餐桌上安静指的是乖乖吃饭,在课堂上安静指的是乖乖听讲…等等。

NG行为2、用罚站或罚坐限制孩子的活动

不少父母会用罚站或罚坐的方式限制孩子的活动,以为这么做可以逐渐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孩子被限制的时间越长,“解放”后反弹的力道就越大。

建议…

在叫孩子静下来之前,最好先让孩子动个够,孩子充分发泄体力,自然不会有多余力气再活动。

NG行为3、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他不感兴趣的事物上

有些爸爸妈妈会试图训练孩子的专注力,但孩子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大人要求他们注意的事物上并不是专注力不足,而是当下有其他更需要注意的目标。

建议…

要让孩子专心,应该先找出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再让孩子从事相关活动,观察孩子是否可以集中注意力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上。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好妈妈网—如何做一个好妈妈|胎教早教育儿知识大全

备案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