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4 17:27来源:作者:点击:
对不喜欢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可以早点把他们送去,不要立即离开,先和幼儿园老师、其他小朋友一起陪孩子做游戏,孩子很快就被他喜欢的事物吸引了,家长这时再离开,孩子就不会哭闹了。长此以往,他们对妈妈的依赖自然就减退了。
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两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但常会把事情办糟。这时,父母千万不要严厉批评,甚至自己去做而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要多鼓励他们,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失败感,以后会更加依赖父母。
父母应有意识地疏远孩子,给他们一个自己活动的空间不要孩子一哭闹,就赶紧抚慰。更不要在他们刚学走路的时候,不断地大呼小叫“当心,别摔了”。这会让孩子习惯于有一双眼睛总不离他的左右,一旦没有,他就会不适应而觉得不安全。
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渐理解“独立”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可以让孩子多观察小动物,引导他们思考:要是小鸡总关在蛋壳里怎么办?让他们明白长大了就要学着离开父母。
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尽早形成社会化功能。如今,城市的孩子大多住在高楼里,平时除了去幼儿园很少和同龄孩子一起玩耍,这样他们长大后很可能胆怯、孤僻、不善交往。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
社会心理学家查明了这样的规律性,一个把自己看得毫无用处、认为自已什么都不能做的人,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是低下的,没有别人的指导与帮助,什么事都难做好。相反,一个对自已评价很高的人,却乐于努力工作,愿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可能性,并且认为在困难面前屈服对自己是不体面的。自信心强的孩子,他们追求的目标是;“既然别人能做,我也一定能做。”而自信心差的孩子更多的所追求的行为目标是:“我从来就不能做这种事。”因此,自信心差的孩子,依赖性也就强。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性,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坚信“我能行”。
心理学研究表明:独立自主意识是全面发展的基础,独立性越强,发展得越快越好。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通俗的《自立人之歌》:“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上不算是好汉”现在读起来仍很亲切,感到切中时弊。孩子要有作为,必须从小克服依赖性,不依赖父母、亲友,不依附权势。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上学前的“清晨大战”几乎家家发生,为了赶时间父母催得浑身冒火,“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吃饭”,孩子被逼的心慌意乱、情绪低落,这还不算,他们还丧失了所有的主动性。反过来教孩子自己使用闹钟主动起床(当然也学会了辨别长短针,学会了认时间),在前一天自己拨好闹钟,孩子就拥有了精神和行为上的主动性。睡眠不足,他会体会到早上爬不起来的难过滋味,起得太晚赶不上时间,他会体会到迟到的尴尬,自然而然就会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成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孩子。更为重要的是这孩子开始拥有了可贵的主动性。
怎么教育、帮助孩子认识和克服他们的毛病和缺点?意见、建议和办法可能提出无数条,但最重要、最有效的,是各位家长在思想上、行动上、言谈中为他们做出好榜样。这是大家的共识。成年人都是从未成年人过来的,都知道未成年人十分注意仿效他们所喜欢、所尊敬的大人,譬如对父母、老师的一言一行,跟着学,跟着说,跟着做。有时,老师在课堂上不经意的一句话,学生可能记住多少年。成年人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对未成年人产生正面影响,反之很可能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