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还在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吗

时间:2020-06-04 12:56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延迟满足和自控力一样吗?自控力的培养有什么作用?自控力的培养不等于延迟满足,家长别再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了,下面来说说孩子自控力的培养。

生活里,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把自控力的培养和延迟满足结合起来,那什么叫延迟满足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带孩子上街,孩子要买这个,买那个,家长不给买,或者说以后再买。确实,这属于最简单的一种延迟满足,但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培养自控力的全部那就太片面了,其实自控力是远比延迟满足更广的概念,只不过使用延迟满足来提高孩子自控力的情形更容易被父母观察到,所以这方面的关注度比较高。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自控力表现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说在生活中孩子听从家长的指令或者孩子可以专注地玩玩具,这些都是自控力的表现。所以父母们要从全局出发,在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自控力,而不是纠结于满不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个问题。如果要求合理,就没有必要实施拖延,也没有必要总是故意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一味盲目的让孩子等待。如果长期对孩子的情感不做及时和适当的回应,反而还会伤害亲子关系。所以培养自控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做应该做的事儿。

那么具体来说要怎么做呢?在这里父母可以把专注能力和自控力一起训练。有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游戏来锻炼孩子来自我控制意识。比如,有个游戏叫“请你跟我这样做”,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孩子必须要注意别人的动作,还要自己跟着做同样的动作,这对于孩子排除干扰,用意志控制自己的动作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想让孩子安静一段时间,建议玩躲猫猫的游戏,孩子藏到一个地方后,需要一动不动,不能让别人看到,你会发现在游戏的情境里,孩子们能够克制自己更久一些。

还有一些情况下,也可以采取短暂等待的方式。这里的短暂等待和延迟满足不一样,它是给孩子一个确定的指向,并且时间相对短。很多时候,父母低估了孩子等待的耐性,其实在必要的情景中可以让孩子等一等,不要以为他们天生就是急性子。很多研究发现,一岁半到三岁的孩子,慢慢就具备了自控力,在很多情况下已经能够做到短暂等待,比如过生日的时候孩子会等吃了生日蛋糕之后再拆生日礼物,或者等一个小朋友玩好了以后再玩同一个玩具。

家长还在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吗

除了父母的主动训练,我们有时也会注意到,在做一些事儿的时候孩子喜欢自言自语,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解读呢?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发现,自言自语其实是孩子控制自己行为的手段,比如说:刚会系鞋带的时候,一边系一边嘴里说着系鞋带的每个步骤。当遇到挑战性问题时,自言自语的情况也会相应的增多,这些其实都是孩子自控力自然发展的表现,因为当他们自言自语时,专注力会更持久。而随着年龄和能力的发展,慢慢的也就不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思考了。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忽然在自言自语时,要保持观察,不要去打断他,这是他自我成长的表现。

在做到上面这些之后,这里还有很关键的一点,要满足孩子合情合理的要求,并注意疏导。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满足孩子的一些小愿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是被满足的。今后在大原则上不被满足的时候,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接受。不然大事小事都不被满足的孩子就会和爸爸妈妈产生疏离感,就容易在今后更多合作上出现问题。这些年随着现代生活快捷和便利,满足孩子愿望的机会增多了,父母可以在满足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做主,在选择中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就拿刚才的例子来说,带孩子上街,孩子要买这买那,如果孩子想要的很多,父母不妨说,今天我可以给你买,但你要好好想想,到底要哪一个?只能要一个。这样能去达到了锻炼孩子克制自我意识的目的,也培养了他做决策的能力。

好,总结一下:自控力的培养不等于延迟满足,父母要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而不是纠结于满不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孩子对自我意识的控制,也可以通过短暂等待的方式培养他的耐性,做到这些的同时要注意满足孩子合情合理的要求,注意疏导。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好妈妈网—如何做一个好妈妈|胎教早教育儿知识大全

备案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